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367节
也幸亏第二旅和第三旅的参谋们,根据南京的城防地图,很仔细的推敲了接管南京的方案,但就是这样,也闹出了不少乱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情况。 林良珺和林德阳分别让军法官的人在街头巡逻,又抓了几个不守军纪的士兵,这才算是初步恢复了秩序。 关押甄别投诚官员和士兵,处理战场,清理南京城内的尸体,维持治安,控制各部衙门,等到三月二十日的,南京城终于安定下来。 三月二十日,李时珍从苏州府带领学徒五十人进入南京城。 林良珺干脆直接将南京城中央的旧宫,也就是明故宫拿出来,交给李时珍来做医院。 李时珍倒是也没顾这些,他带着学徒立刻对南京城内的疫病情况进行调查,迅速扑灭了几次小型瘟疫。 接着,李时珍巨大的号召力,让整个南京城懂得医术的人都来皇宫报道,对于战争中受伤的士兵和市民也开放了义诊。 至于东南新军,这一次整个东南新军进攻南京的战役中,仅仅阵亡三人,伤五百人。 这伤亡的士兵,没有一个人是在攻城的时候受伤的,全部都是维持治安的战斗中伤亡的。 三月二十一日,已经被各种民政事务忙的焦头烂额的林良珺,终于等来了救星。 “徐参赞!” 看到徐渭的长胡子,林良珺立刻惊喜的说道:“您怎么来南京了?大都督来了吗?” 徐渭摇头说道:“大都督在上海等你们呢,大都督派我来,接任南京城的军务民政。” 听到徐渭这么说,林良珺立刻大喜过望说道:“终于把您盼来了!大都督能派您来太好了!我这就就交接,然后立刻去上海!” 徐渭说道:“传大都督军令。” 林良珺立刻站直身体,徐渭拿出文件说道: “第二旅,第三旅攻克南京,所有士兵嘉奖银元五枚,各级军官多奖励银元五枚。官兵皆受旌表,银元已经运到南京立刻发放,旌表等战后再发放。” “第二旅,第三旅各级军官叙功一份,每个连队推荐一名战斗英雄,参加下一轮军校进修。” “从第二旅和第三旅中各抽调一千人,组成南京卫戍第五旅的骨干,由徐渭在南京招募第五旅士兵。” “允许第二旅在南京补充吸收兵员三千人,第三旅在南京补充吸收兵员三千人。” “接到命令开始,休整三日,第二旅,第三轮所部向上海开拔。” 林良珺立刻喜滋滋的接过军令。 紧接着徐渭又拿出另外一份政令。 “大都督府政令。” “任命徐渭为南直隶巡抚,接管南京城防务和政务。” 林良珺仿佛解脱了一般,立刻将南京城内所有的政务都移交给了徐渭。 他自己则忙着整编士兵,另外还要和第三旅的林德阳抢夺兵源。 虽然在刚刚的攻打南京作战中,两个旅配合默契。 但是此时两个旅已经是竞争关系,主要是这扩军的兵源,好的士兵自然是大家都要抢。 双方争抢的,就是高拱训练的一千南京新军。 两人都从熊况那边拿到了新军军官的名单,然后开始了疯狂的抢人大战。 高务观这种,有起义功劳,本人又是新军中尖子生的,自然被双方轮流招揽。 最后高务观还是带领部下加入了第二旅,林良珺立刻任命他为参谋,并且许诺一定会让他去军校进修。 那些南京新军中的寒门子弟,加入东南新军更是没有任何心理压力。 抢完了新军之后,剩下的就是南京各部队的士兵了。 不过这些士兵很多都超过了服役年龄,还有不少都营养不良,也有一些干脆就是城里的混混无赖,是为了投机取巧而参军的。 挑挑拣拣,南京城号称三万大军,竟然连五千合格的兵源都凑不齐! 后来还是徐渭允许他们在城内市民中招募士兵,这才凑齐了六千人。 三月二十四日,休整和整编完毕的第二旅,第三轮准备开拔,被圈在临淮侯府中的临淮侯世子李言恭,找到了李廷竹。 “爹,我想清楚了,我要从军。” 临淮侯一家没有什么劣迹,他们复爵之后一直本本分分,所以林良珺只是将他们圈在府中禁止出入,并没有限制他们在府内的自由。 “从军?从什么军?”李廷竹被上次爆炸惊吓,至今脑子依然嗡嗡的,他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等等,你要从贼!” 李言恭说道:“父亲,南京您也守了,我们临淮侯必定要被除爵了,君恩您也算是报了。” “儿子不孝,想要走自己的路。” 说完,李言恭对着李廷竹跪拜行礼,紧接着他走到侯府门口,对着守卫侯府大门的士兵喊道: “我是南京新军学堂的军官,我要从军!” 侯府大门打开,一个军官看向李言恭,这个人赫然就是熊况。 “熊兄!” 熊况已经换上了东南新军的延平蓝色军官,他对着李言恭笑着说道:“我本来是要向李兄辞行的,没想到我们又要同路而行了,高兄已经加入第二旅了!” 李言恭惊喜的看着熊况,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说道:“劳烦熊兄引荐!” “这个自然,我们南京新军可是很抢手的!旅长肯定不会放过你的!” 与此同时,京师,京畿城外。 简易的军营中,挤满了九边南下的骑兵,乱糟糟的营房乱成一团。 第342章 骄兵和悍将 京师城外的军营混乱,倒也不全是大明朝廷腐败的原因。 自从严嵩倒台之后,就连胡宗宪这样有功之臣都被清算,更不要说那些投靠严嵩父子的普通官员了。 可是严嵩当政了二十多年,朝廷中的大部分官员都和他们父子有牵连。 所以在严嵩倒台之后,立刻变成了一场清流的狂欢。 只有将这些“严党”弹劾下去,才有自己上升的空间,所以才有了对胡宗宪的攻击。 严嵩父子倒台之后,工部被清算的最厉害,而负责营建和运输的就是工部的差事。 严嵩主政期间对兵部控制也很深,兵部也被清算了不少官员,负责后勤和军队调动是兵部的差事。 而取代严党上台的清流,很多并没有多少施政经验,有些人之前都是言官,根本不懂工部兵部的工作规程,结果自然是两部一片混乱。 这倒不是说严党好,而是在大明朝这种党争的背景下,失败者清盘出局,胜利者赢家通吃的局面,对整个国家的行政体系造成的动荡,会大大损害行政系统的执行力。 如果这种动荡在平时发生还好,这些官员还有熟悉政务的时间,行政体系也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但是在动乱时期,这种动荡就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了。 除此之外,徐阶的执政风格也不同于严嵩。 严嵩是奸臣不假,但是严嵩也是有能力的奸臣。 在苏泽的历史时间线上,嘉靖的孙子万历,是多么盼望朝中能出一名和严阁老一样,能够弹压群臣的奸臣来主持朝政。 严嵩能把持国政二十多年,行事酷烈手腕高超,是能够镇得住朝堂的人物。 相比之下,徐阶的执政理念是“上善若水”,他的执政纲领是“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 徐阶内阁中的次辅袁炜,现在基本上称病在家不参与内阁政务。 辅臣赵贞吉,则更是一个不粘锅,在内阁中基本上不发表任何意见,按照六部的意见照单全收报上去,反正这样也没有功过。 而嘉靖皇帝的身体也不如以前,他不可能事必躬亲直接执掌朝政,而且他也不想走到台前。 如果走到台前,那万一丢失南京和凤阳府(京师还没收到消息),那这个责任就是皇帝承担了,现在他躲在幕后,这个责任还有内阁和诸大臣可以扛着。 在这种危难关头,往往需要一个具有威权的领袖站出来决策,朝廷这个样子显然无法出现这样的领导者,结果就是六部诸司互相推诿扯皮,就连安排南下九边骑兵营房这样的事情都做不好。 唯一值得大明朝廷庆幸的是,兵部尚书杨博算是知兵的,在他的统筹下好歹没有出现营啸这样的大乱子。 但是这位杨尚书已经六十岁了,根本没有精力事事用心,京畿军营士兵根本得不到有效管理,这些士兵经常乘乱出营,搞得京畿附近民不聊生。 军营混乱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还有一件事迟迟未决,那就是这次统领大军的统帅迟迟没有定下来。 土木堡之变后,文臣逐渐压过勋贵,这种大型国战朝廷都会委任一名文臣担任统帅。 一般来说都要委任一名文官加兵部尚书衔,总督多地,是为戎政尚书。 可是到底委派谁做这个戎政尚书,总督这九边骑兵三万人,京营士兵五万人,以及南直隶撤下来军队,这么多的大军,必须要一名经验丰富的懂军事的大臣。 可偏偏兵部尚书杨博以老迈称病,不肯统兵出战,明廷也不敢让他这个年纪的主持这样的国战。 除了杨博,京师诸多大臣中,有军事经验的大臣又很少。 这当然也要怪嘉靖皇帝了,懂得兵事的大臣,王忬被杀,胡宗宪被弹劾罢官投敌,偌大的一个大明朝,竟然找不出一个有资历来统帅大军的文官来。 到底由谁领兵出征,这个问题朝廷足足议了五天,一直议到了三月二十日,明廷依然没有任何的结论。 一直到了三月二十一日,徐阶亲自登门拜访兵部尚书杨博,请他出任戎政尚书,统领十几万大军南下。 同时任命南京兵部侍郎张居正和辽阳总兵李成梁为杨博的副手,参赞军机。 内阁首辅登门拜访,如果再推辞下一次来的就是皇帝了。 杨博知道不能拒绝,但是他对徐阶提了两个条件。 坐在会客厅中,已经满头白发的杨博说道: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到徐州之后,具体军略还请朝廷不要插手。” 徐阶摸着胡子说道:“这个自然。” 杨博继续说道:“张叔大我放心,但是李成梁这个人,此人久居关外,看似野蛮冲动,实则狡诈奸滑,朝廷用他为我的副手,我不放心。” 徐阶皱眉说道:“以李成梁为副帅是陛下钦点的,而且圣旨已经下了,无法变更。” 杨博说道:“李成梁掌兵,靠的是他手下亲信骑兵,所以我建议在京师整编一下,将九边的骑兵打散重编,这样李成梁这样的军头就无法过度插手军务了。” 徐阶皱眉说道:“如此一来,会不会降低九边骑兵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