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明末汉之魂在线阅读 - 第六百八十章:半渡而击

第六百八十章:半渡而击

    赵坤一路上提心吊胆,就是担心遭遇成千上万的清军骑兵奔袭。

    此时在旷野行军的步兵遭遇拥有兵力优势的骑兵那是一场灾难,“红旗军”也不例外。

    因为大地冰冻三尺,仓促间无法掘壕,凭借几百辆装满粮食和补给的独轮车根本无法有效阻截敌军骑兵冲阵。

    步兵不足三千,还有一小半使用冷兵器,凭借这些力量野战成千上万的建奴和鞑子骑兵,赵坤自认为全军覆没的可能性极大。

    现在好了有座城池,再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其实面对骑兵哪怕身后仅仅有一堵城墙都能够使得步兵的防御力倍增。

    因为背靠城墙列阵,步兵队列就不会轻易被骑兵冲乱、冲垮形成各个击破,也就不会四面受敌。

    汝州城位于宛洛大道上,东控襄邓,西扼伊洛,南临汝水,西靠洗耳河,易守难攻,地理位置颇为重要,自古为军事要地。

    汝州城基本上是正方形,周长为九里余,城墙高四丈,外沿之上有城堞,城四角均有角楼,城内环城均有马道,四个城门都建有瓮城,属中等规模。

    可惜到了明末汝州城就遭了秧,崇祯六年底被流寇攻破,刚刚完成大修,今年冬天又被清军一鼓而下。

    赵坤做事稳重,知道河南被流寇、清军双重祸害饥民遍地,因此携带了足六百架独轮车的粮食,总量达到三千石。

    一天后谷如山也率领人马赶来了,紧接着到达的是裴元武的人马,顾准的人马都是步兵,他们沿江乘船顺流而下赶到荆州转陆路赶来,最后到达。

    “红旗军”作战不肯受大明文官武将节制是铁律,赵坤没想着得到来自于大明的补给因此不跟河南地方官联络,派人跟旗卫接头。

    完成了集结、又有了城池可凭,赵坤胆气足了,如今人马有了一万一千,其中正兵一半。

    只不过辅兵尚且没有全部达到卫所军标准,装备也不是卫所军标配,六成人使用白蜡杆长枪,四成享受卫所军待遇的辅兵使用自生铳。

    旗卫及时传达了清军主力已经北渡黄河赶去山西的消息,赵坤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在大平原行军,他认为拥有一万余人马只要不是奴酋的主力来围攻,哪怕跟双倍清军发生遭遇战也不怕。

    情报表明押运物资的清军总数也不过两三万,其中一半是汉奸骑兵,其余绝大多数是鞑子兵和旗丁、余丁,这些人的战斗力拿八旗子弟兵不好比,战斗意志也不坚决。

    由于多了谷如山的骑兵千总,裴元武的骑兵把总,加上赵坤带领的骑兵把总,骑兵总数接近两千,拥有了反击能力,发生遭遇战之时再也不是被动防守。

    赵坤、谷如山、顾准、裴大能四个主将达成共识,都信誓旦旦要追上清军后队撕下他们一块肉,争取多夺一些粮食。

    因为这段时间采取施粥的模式接济饥民,给几个杂粮饼引导战争灾民往江边逃难,一千几百石粮食已经用掉了。

    想着打清军后队的不止赵坤等等一家人马,还有卢象升、刘之伦、方正化的四万余明军,他们制定的战术是半渡而击。

    黄河冰封怎么了,难道踏着冰面过河就不算渡河?

    两三万清军押着二十几万汉民,驱赶着大量牲口,大车、独轮车上都满载着物资和粮食,从冰面渡河谈何容易,如何立足?

    卢象升提议利用明军率先在黄河北完成集结的优势,及时探报到清军渡河点设伏,在清军踏上冰面来到黄河中心之时,全军发起总攻。

    卢阎王不是白给的,此计颇毒,得到了方正化的大力支持,刘之伦也认为可行,采纳了。

    唐王的两千人马也是一股力量,石昆山得以参加刘之伦、卢象升主持的排兵布阵,他得到了情报后及时派遣旗卫火速联络赵坤部。

    于是乎,清军后队有可能在渡过黄河之时,在北岸遭遇四万余明军迎头痛击,随即在南岸等待渡河的队伍又会被赵坤、顾准等等率领的一万余“红旗军”狠**花,后果不堪设想。

    山西境内的清军没有了战心,四个王爷达成共识,意图装装样子后拔腿就跑。

    主将松懈基层兵丁或许看不出,但是瞒不过高层将领,朔州城里、城外一时间谣言四起。

    吴襄父子由于寸功未立故而在崇德登基做皇帝大封文官武将之时没有得到高官厚禄,吴襄如今还是一等总兵官、吴三桂当然不是平西王,他们父子连末等男爵都没有混到。

    此次他们父子率领两千余骑兵进入山西后运气好得出奇,连取三座县城都是不战而下,没有进行攻防战,故而没有人马损失。

    接到收缩防御的命令后,吴家父子才得知“红旗军”杀入山西,为此他们喜忧参半。

    吴襄避开监军的几十个葛布石超哈后叮嘱儿子吴三桂道:

    “三桂,你永远记住了,我吴家乃是为了留下性命才不得已降奴。

    在东奴这边不足两年,为父我更加感觉到那帮蠢货成不了气候。

    原本那些只会挥刀子滥杀无辜的畜生混得风生水起,是因为大明太不堪的缘故,如今大明有黄汉有‘红旗军’东奴早晚亡国灭种。”

    吴三桂一脸痛苦状,他郁闷道:“咱们父子已经上了贼船还有机会回头吗?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吴襄见儿子埋怨他做主投降,气不打一处来,劈头盖脸一巴掌喝道:“不知好歹的东西,那时为父不举手投降,你小子当场就被建奴乱刃分尸了,还有机会埋怨老子?”

    吴三桂当然不敢还手,但是嘴上不肯服软,犟道:“当时死就死了,最起码不会里外不是人,如今再投大明岂不是背前主、弃后主的反复小人?”

    吴襄气得几乎要暴走了,骂道:“混账话,反复小人总比一个死人强!

    难道你就不可以往好的方面想?把为父理解为关二爷那样的人物,身在曹营心在汉?

    况且那时还不仅仅死我们父子二人,还有一两千忠于我们的兄弟们也得殉葬。

    为父一个决定相当于救了两千人,死了都不会下地狱!”实在闲得疼的明末汉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