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历史小说 - 化宋在线阅读 - 化宋 第99节

化宋 第99节

    其中消息来源最广的是山水,她如今已经把业务扩展到几乎大宋诸路的每一个首府,就是鸽子有限,成本很高,不是重要消息,不会放鸽子来传消息,所以东南和西北的消息都有一定的延迟。

    铁坊的需求还在扩大,农具和车辆是刚需,只要价格合适,那市场从来都是供不应求。

    羊毛织户们如今正在寻找一种坚实紧密,可以长年于海上使用的风帆……

    船坊如今已经入了正轨,正在扩大生产,预计到今年年底时,能有五艘大船下水,公子提供的水力木锯子真的是神器云云……

    赵士程看到这,略有得意,用大齿轮套小齿轮,提高转数,这个是很简单的科学原理,在大宋的一些天文钟上早就有了,叫“水运仪象台”,但却一直没有用在民用上,被他发现了,岂有不用之理。

    他决定让山水在工匠中专门设置一个奖项,就叫“天工奖”好了,奖励每年有重要改进成果的工匠,到时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三名,优秀十名。至于奖励,就定在一等奖三千贯,二等奖一千贯,三等奖五百贯,优秀奖二十贯好了。

    倒不是他不想给更多,而是如今这个年代,钱给太多,对小民而言,并不是好事。

    把信写好,赵士程放在一边,又开始打开种家舅舅的信。

    种家舅舅说的都是些对小外甥的问候,然后就是要铠甲和想听响这两个要求。

    赵士程想了想,提笔打了个预防针,告诉舅舅,他送了几个小玩具给刘家的刘锜,这些你将来都会有,不要急啊,你是虎头最好的舅舅,我现在不给你,只是为了给你更好!虎头最喜欢舅舅了……

    写完之后,赵士程把信放到一边,小手有些酸了。

    于是在看到王洋的信后,打了个哈欠,额,给他的回信就是一切安好几个字。

    反正前两天都见过,用不着指教你了,下次吧,今天虎头我累了。

    ……

    就这样,时间一晃而过,夏天到来,朝廷传来新的消息,官家觉得宫殿窄了,又准备修宫殿了,至于费用,要诸路摊派下来。

    密州如今富庶,倒也不惧这点摊派,只是听王洋说,来新镇的人又增加了一波,如今的密州已经有了京东路第一大城的意思,几乎有点名气的大商人,都在这里设了铺子,房价高涨。

    除了这个消息,倒也没有什么新消息了。

    就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王洋的贤名正在传播开来,很多有志之士,都听说有一个年轻人,才华高绝,不求入仕,只做一小吏,却在几年时间,将一个村镇治得如同州府一般,想来又是一个王荆公那样的人才——王安石当年之所以能从一个低级官吏一跃成丞相从而主持变法,除了他的文采之外,就是因为他有治世之能,将为官之地,治理得十分优秀。

    王洋虽然年轻,才二十来岁,但是只要是去了新镇的人,都会觉得此子非池中之物,按东京城传来的说法,要不是蔡京等人拦着,没准请他入朝的诏书就已经来了。

    听闻此消息,赵士程倒是不担心王洋会去为官,毕竟朝廷没什么吸引他的,他担心的是,这消息传出去,新镇,怕是要立县了。

    这也是正常的,一地想要成为县,不是看它的地有多大,而是看它的钱有多足,新镇是完全符合这一点的。

    一旦新镇变成县,必然就会有县尉和主官,王洋对新镇的治理,可能就会受到影响。

    赵士程捏着笔,思考着下一局,县尉的事情不必太担心,有便宜师父在,找个顺心的县尉过来,还能再给他船上添个伙伴。

    关键是,王洋要不要继续留在新镇,要知道,以现在的工业产能,新镇已经没有更多扩大的余地了。

    算了,还是写信问问他吧,是想留下,还是再去开一个新的、更大的、不会有人管着的基地?

    第129章 一片真心

    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 都没有什么大的事情。

    蔡京上位后,重新推行了新法,巧立了无数名目, 给国库增加了不少收入, 但在赵士程看来, 这些收入无疑都是在杀鸡取卵,报应还在后头呢。

    比如免役法中,免役钱本是由被征劳役的人用来雇人充役的,到了蔡京这里, 免役钱不仅要交, 还要将多余的一份钱出来供官府使用, 但回头给了钱,还得本人继续去服役, 因为这钱被挪用了,没有了钱,难道还要官府负责?

    还有茶税改革,几乎将茶业的利润全部收归了国库,茶税收入每年四百多贯中,有一百多贯是被直接划走, 给皇帝使用。

    至于其他的盘剥, 就更多了,比如摊派,山水就写信抱怨说,如今朝廷把羊毛也列入了征收物资, 每年要求摊派上贡的毛布越来越多, 不仅仅是皇家要, 经手的官员也会加上一些数额, 若非这产业是公子的,怕是还会变本加厉。

    赵士程看了这信,心说这才哪到哪啊,若非有本公子给你当后台,你的产业带你的人都会成为朝廷哪位大佬的东西。

    赵士程先去信给王洋通气后,一连两天,都没有等到王洋的回复。

    过了快十天时,王洋却是亲自回了密州,求见赵士程。

    -

    七月炎炎,正是新镇码头最为繁华之时。

    南方的丝绸、茶叶、米粮大规模在码头靠岸,他们会在这里换取毛布,然后去向辽国、高丽,用毛料在那换上山货、木料,然后又回到密州,将木料换成轴承、碱粉等物,最后再回到南方。

    这是能利益最大化的海路,已经颇有大航海时代三角贸易的雏形。

    王洋每日依然忙碌,但这几天,周围的人却明显感觉他有些异样,想是没有休息好,整个人都有些憔悴。

    这可急坏了这里街管们,每天变着法儿关心老大,为他做各种好吃好的喝的东西,却似乎还是无效,还是王洋主动出言,说最近有些苦夏,这才清瘦了些,安抚了这些手下。

    然而,王洋心中巨石,却没有一点减轻,反而让他越发焦虑。

    他知道新镇迟早会升为县,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他以为至少还有一两年。

    王洋知道自己的天地很大,但他很舍不得,也不放心,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看着栽种,一砖一瓦都是他看着搭建,他最害怕的未来不是自己会离开,而是自己离开后,这些心血都不会被继任者珍惜。

    他想了很久,决定亲自去见见小公子,听听他的意见。

    ……

    赵士程听完了王洋的焦虑,也明白了问题所在。

    王洋是畏惧的,在一个地方,习惯了一样的生活,突然之间,要去面对未知的以后,本能地会担忧,担忧生活会如何巨变,从而抗拒。

    “你是担心,你以后不能做得更好么?”赵士程轻声问。

    王洋沉默了一下,然后微微点头,他又补充道:“公子,新镇如今的样子,有太多的巧合,我觉得,您如今需要的,不是一个远居海外的桃园,而是正大光明招揽人手的机会。”

    赵士程听出了言外之意,他问道:“你是想入朝为官么?”

    王洋摇头:“公子,您的知识,传递的范围太小了,只是我、陈行舟这几个人,做不完您的选择,应该将这些言语著书立传,广收门徒,如二程先生那般,才能给你招揽更多的贤士,您并不缺少钱财,只是缺少势力,如果能有大量学子入朝,必然会改变咱们如今的局面。”

    赵士程托着头,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他已经听明白了王洋的意思,他想培养更多的势力和学子,只是……他叹息道:“这样一来,你至少有十年时间,会蹉跎在书案之间,没有如今的盛况了。”

    王洋沉默了一下,突然像想到什么,浅浅地勾起唇角:“可那时,小公子就长大了。”

    赵士程心中一跳,抬眼审视这名青年,对方已经没有当年初见时的冒冒失失,年轻气盛,而是像一块被打磨通透的美玉,温润却又通透,带着灵光。

    也对,这么长时间,足够让王洋感觉到自己的志向了。

    “也好,既然你不觉得耽误,”赵士程微微笑了笑,“那就暂时在学校里呆着吧,七里坡离新镇不远,若有什么事情,你也好照应。”

    王洋得偿所愿,恭敬地作了一揖:“多谢师尊。”

    赵士程轻轻摇头:“谢什么谢啊,你好不容易建成的地方,如今要拱手让人,是我没护着你才是。”

    王洋道:“师尊断不可如此说,新镇不是我的私产,我只是在那里践行师尊的教导罢了,再者说,那里的人这些年被我催促使唤,没有一日清闲,也该让他们歇歇了。”

    赵士程轻笑一声:“这个,你就放心吧,如今那里,已经习惯了你的标准,只要继任者还是按你的标准来,便没有人走政息这事,我会负责的。”

    王洋终于放下心来,言语之间全是幸喜:“多谢师尊!”

    赵士程点头,继续道:“如今在神霄宫旁边的学校,是张择端在任山长,只是他平日沉迷做画,每天都在画织户、行船、工坊,管理学校的时间却并不多,学校带出来的也是一些工匠,你是管理过新镇的人,应该知道,将来的咱们,需要培养哪些人手。”

    王洋浅浅一笑,有些矜持地道:“这事上,弟子还是有几分心得。”

    赵士程放下心来:“你有数就好,你来了,那小学校就未免太寒酸了,找山水要些钱扩建,写教案时,有不懂的,可以来问我,密州就是这点好,你不用写信了。”

    王洋当然也明白,所以他才决定留下。

    就算真要去海外蛮夷之地重新建立的城池,那也得有足够的人手才行,新镇那些手下大多不通文字,很多只是照猫画虎,在新镇用用尚可,其他地方就差远了。

    他已经明白,什么师弟师姐,都是靠不住的,还是只能靠自己!

    “不过,新镇升县还需要一点时间,估计一年半载都是可能的,你先把该结清的事情准备好,冬季将至,我再趁这个时间将学校扩建一番,到时直接过来便可。”赵士程定下安排。

    王洋当然感动,满口答应。

    这次见面很圆满,王洋要求得到满足后,愉快地离开了,留下的小孩子只能叹了口气。

    他还想早点把夷州或者济州岛给开发出来呢。

    但转念一想,王洋的想法也是对的,将来按他的计划,需要一大批理解自己的理念的支持者,他总不能如方腊那样,去传拜火教吧?

    大宋吃过这些结社组织不少亏了,仁宗年间就有教派起事,规模涉及三个州府数十万人,朝廷派了丞相领兵才镇压下来,对这样的教派,向来是有错杀没放过,当然,这比起将来的方腊起事,就是毛毛雨,不值一提了——方腊当时可是攻破杭州,把杭州直接一把火烧掉了。

    对了,方腊的事情,要不要提前管管,那可是数十万大军乱战,将波及整个东南,几乎将大宋国库掏空的巨大起事,后来大宋打辽国会拉胯成那样,西军精锐平叛两年后毫无补充和休整就直接北上攻辽,也是一个巨大的原因。

    赵士程思考数息,最后还是摇头,这种结社组织是广泛存在于乡村贫民之中,能点燃这股火焰的不是方腊,而是朝廷对东南二十年盘剥鱼肉,就算杀了方腊,还会有其他的教派头头揭竿而起,杀不完的。

    罢了,方腊起事时间还有六年,先观察着,再慢慢布局吧。

    ……

    另外一边,王洋激动的心情,却是怎么都抑制不住。

    他早就想将小公子的学说广为流传了。

    当然,不能是他小册子中那般直白,大宋文人,讲究的就一个涵而不露,他虽然年纪尚轻,但已经有了新镇这样的成绩打底,就算是著书,也会有人一观,不会当成杂书,一眼而过,不求甚解了。

    他需要将小公子的学说包装一下,联系到治国救民之上,连书写的方式都已经在脑子里过了千百遍了,他决定像韩非子那样,用一个个小故事,揭露经济和土地兼并的本质,论述前朝各代的得失,至于解决问题的办法,先不用写出来。

    就像公子那样,要吊着徒弟的胃口,让他们自己去想答案,去求证。

    他这样的老师,一时半会,肯定不会有什么知名学生前来求学,嗯,就从新镇那里挑选一些机灵的先来充充门面,把架子搭起来。

    对了,自己的学生们,可得看好了,绝对不让一些无耻无信之人可乘之机,他们都是将来他给老师和自己留下的宝贝,至于某些人,想要自己教去!休想再在我这占到便宜!

    王洋走出赵府的大门,正好看见赵仲湜在几个仆众的拥戴下,从车马上下来,看到王洋在,还打了个招呼,才走入府内。

    倒是没有多的寒暄,因为赵老爹知道,儿子这些手下,没一个省油的灯,沾上准没好事。

    见赵观察使离开,王洋突然想起快九月了,今年赵观察那的公使钱和印油钱都还没有收上来,回头得给玻璃坊说一声才是。

    学样里的学生得吃好些,住得好些,才有好的体魄,追随公子,予天下以太平啊。

    赵观察能生下小公子,是前世积德,岂能不思疾苦,坐享其成?

    第130章 玩得大一点

    1112年秋, 也就是政和二年,全年都很平淡,除了皇帝依然在修宫殿, 蔡京依然在盘剥百姓外, 就是汝州的流民越来越多,因为稻田务最近业绩很好,受到上官的表扬, 所以他们准备在整个山东推广他们清田政策,坚决清查所有田契,有错杀没放过。

    赵士程则为自己的便宜徒弟打算起来, 王洋的想法是好的,但他教出来的徒弟,却不能没有一个施展的平台,学得再多,没有施展的机会,过上三五年, 便会忘却得差不多了。

    这个就很麻烦,有宋一朝, 最忌讳的便是割据政权, 无论是地方官还是将领, 在同一个地方驻守都不能超过四年,就怕哪个官员长居一地, 尾大不掉。

    所以,最简单的方法, 莫过于再建几个新镇这样的地方, 派出人前去治理, 作为后备力量。

    但以如今宋王朝的体量, 如新镇这样的大集群,不能太过密集,否则就会相互卷起来,甚至可能出现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