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6 人才的真正意义
批八字,俗称算卦,就是从《易经》当中衍生出来的。 所谓的《易经》,也叫《周易》,是最终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孔子给这部书起名《周易》,也做过解释。 所谓“易”,是变化、变换的意思。 周,则是周朝,指的是这部书是从周朝就有,传下来的。 周易,就是从周朝传下来阐述世界万物变化、变换规律的书。 也就是说,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变化状态。 在这里,“规律”是重点。 就是说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最大的一个规律,就是“平衡”。 这是一个总原则。 比方说,天体的运行,之所以总是沿着一个固定的规定运行,甚至还要自转。 其实就是给自身找个平衡。 如果不动了,不转了,就失去平衡。 那么就会发生爆炸、碰撞、吞噬、消散,等等另一种天体现象。 天体的运行是在给自身找平衡,其实宇宙的运行,也是在自身找平衡。 至于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也必须时刻处于一个运行变化的状态,才能保持平衡。 这就是“易”的宗旨。 从《易经》的六十四卦的排列上,也能反应这种变化规律。 吉卦和凶卦总是处于一个相互转化的状态。 前一卦是吉卦,下一卦就开始变坏,然后越来越坏,等到坏到极点,下一卦就会转变成吉卦。 比方说否卦属于大凶之卦,但是下一卦,就是泰卦。 所谓否极泰来,指的就是这种卦象的互相演变。 就像坐电梯,到了顶楼,接下来必然会是下行。 到了最底,接下来必须会是往上走。 就如月盈则亏是同样的变化规律。 世间万事万物就总是在这种好与坏之间反复变化的。 然后问题来了,既然批八字是从“易”当中衍生出来的。 易的主旨是提出变化规律,可批八字全是套公式。 通过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天干配地支得出四个干支,一共八个字,俗称八字。 然后通过这八个字,套用一定的公式,然后得出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 从表面上看,这套公式是固定的。 也就是说,人的命,天注定。 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这个人一辈子的命运就固定下来了。 其实,这样想的人,只不过是对批八字一种偏颇的见解而已。 首先从“命运”二字说起。 所谓的“命”,指的就是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 生在皇宫和生在乞丐窝,命是不一样的。 生在京城和生在高考大省,注定高考分数不会公平。 这就是命,真的是生下来就是固定的。 但是,还有“运”呢。 所谓的“运”,其实就是运行,变化。 在皇宫,含着金汤匙出生,若是遇上战乱、亡国一类,也许还不如生在平民百姓家。 这就是“命好不如运好”。 也就是说,批八字依然遵循了《易经》的主旨。 是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生辰八字,来参考这个人一生际遇的规律。 重点还是“规律”。 是有一定规律可循,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绝对不会是固定不变的。 不管是八字好,还是八字坏,都会出现好变坏,坏变好的情况。 至于什么情况下会变,会往什么样的方向变,这就是更深的一门学问了。 总之一句话,像热闹这样的算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绝对不能奉为圭臬。 比方说一听我是状元命,从此斗鸡走狗不求上进,那怎么可能考上状元? 大哥当初给英子做启蒙的那些理论,现在在热闹身上表现得很明显。 热闹给人算卦,现在基本上已经演变成一种心理辅导。 他的原则是,来找他算卦的,不管是遇到好事还是遇到难事,都能通过算卦得到一定的解决方向。 比方说有人发了横财,就想来算算,怎样才能更加暴富? 热闹就会给对方发热的头脑降温。 而那些因为遇到困难灰心丧气,甚至产生轻生念头的人,热闹则极尽鼓励之能事,以使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古代的算命先生所谓的“君子问卜问祸不问福”。 到了热闹这里更加给发扬光大,更加深入,对求卦者的正向引导更为明显。 那些街头骗子打着算卦的旗号骗钱,先吓唬人有凶兆,然后索要钱财给人破解,其实相当害人。 往往遭遇骗子的人不但被骗钱财,还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心理阴影,甚至会出现其他严重后果。 那些骗子实在是太丧尽天良了。 热闹夸赞完了二仓和云丽相辅相成的福分,最后才是给推算出这个月适合订亲的黄道吉日。 本来后天,农历十六是好日子。 但是大仓觉得日子太近,来不及做准备,有点仓促了。 那么热闹就建议十九,是成日,还占天月二德,也是很适宜订亲。 大仓和母亲一商量,五天以后订亲,时间完全来得及。 于是就订下了,这个月十九,给二仓和顾云丽订亲。 母亲兴奋地表示,明天就去跟顾老师说,日子订在了这个月十九。 不过说到顾老师,母亲还是有点担心地问儿子: “老大,你说一切都安排好了,为什么不跟我详细说说怎么安排的呢? 要是订亲的那天顾老师看到你明明俩舅,只来了一个。 人家会怎么想?” “安排好了就是安排好了。”老大说道: “既然你儿子大包大揽,你把心放到肚子里就行。 给二仓订亲该怎么进行怎么进行。 俺二舅那事别再提了。 忘了那回事吧! 这几天够你忙的了。 还得张罗给二仓订亲,还得安排俺姥爷他们搬过来。 尥蹶子干吧小老太太!” 这话获得了母亲的照屁股一脚:“说谁尥蹶子呢,没大没小!” 到了十六那天,大仓安排了人和车,去磨石峪把姥爷和大舅一家全部搬到梁家河来。 母亲他们提前把二叔那边的房子收拾好,等着接待。 大仓是没时间帮姥爷他们搬家,他一早就开车去了县城,参加县里挑头召开的职业学校筹备大会。 筹备大会在县招待所礼堂召开。 来自全县上千名具有一定名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老教师,被邀请来参加大会。 其实这次大会的目的,是要在这些老教师当中,精挑细选出一部分教学精英,返聘他们来给梁进仓的职业学校发光发热。 梁老板个人出资,要办职业学校,县里的领导们肯定要来捧场。 县长亲自主持会议。 然后梁老板发言。 梁老板发言的主题很鲜明,就是围绕“职业”二字展开。 他首先阐明,自己办学校,目的不是为了赢利。 但也绝对算不上公益事业。 自己办这个职业学校,往大了说,是要查缺补漏地为国家培养职业人才。 往小了说,是为自己接下来的事业培养人才。 “为什么要说查缺补漏呢?”梁进仓说道: “是因为咱们学校接下来的招生对象,都是落榜生。 现在咱们的高考制度,还是一考定终身。 那么多的落榜生,真的就不是人才了吗? 我不这么认为。 书上对于人才的解释是:在某一方面有本事的人。 大家注意这个,某一方面。 也就是指的是各个方面。 但是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偏狭地把人才理解为,考上大学的人。 考上了,就是人才。 落榜了,就不是人才。 其实,考上大学,只能说明这个人在学习文化方面很有本事。 也就是说,会成为一个很有文化的人,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m.zwWX.ORg 可是,很有文化的人就一定比文化浅的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吗? 那是不一定的。 同样,学习能力强的人,他的创造能力就一定强吗? 这事不但是不一定,有时候往往还会在一个人身上呈反比例。 学习能力强,却没有创造能力。 就说考大学这事吧,不一定人人适合考大学。 虽然每一个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但我们人类的特点注定了,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学问。 而且适合做学问的人,占比还很低。 同理可得,我们做事,创业,为社会做贡献,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文化越高越好。 对于很多职业来说,反而是文化越高,越干不好了,比方说书呆子往往动手能力很差。 这就导致了有一部分人,文凭越高,居然越是废物。 而有的人,就是因为没考上学,没有得到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的机会,从而白白浪费本该发挥的专长。 这就是我要个人出资,办一个职业学校的目的。 就是要从那些落榜生当中,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表现出来的天赋,因材施教。 让他们成为在某一个方面有才能或有本事的人。 也就是成为,人才。 这些咱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管是进入社会为国家做贡献,还是在我们自己的企业里干。 都能发挥出他们在特定方面表现出来的才能。 在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能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 这是给那些落榜学子的一个机会,也是给国家和社会,给我本人的企业,一个机会。” 梁老板这番慷慨激昂的讲话,让台下这些退休老教师们听得热血沸腾。 在他的讲话过程中,一次次的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梁老板继续说道: “这次请你们这些位德高望重,具有丰富的教书育人经验的老教师的目的。 就是希望依靠你们这些老前辈的火眼金睛。 来发现那些在某一方面具有潜力的落榜生。 也许他们考试成绩并不好,学习文化课的能力很差。 但是如果有的动手能力很强。 有的创造能力很强。 等等等等吧,只要在某一方面具有潜力,就有成为人才的可能。 能不能从每年大批的落榜生当中,筛选出在未来的人生成绩不输高学历人才的人才。 可就全仰仗在座各位前辈了!” 这番话,让老教师们再次热血沸腾。 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不得不承认,梁老板讲的这些,其实就是道理浅显的大实话。 可是,在此前的那些日子里,绝大多数的老教师就是陷入了一种偏狭的思想境界当中。 认为考上大学的就是人才。 落榜的就不是人才。 今天在这里听了梁老板的讲话,让大家真正清晰地,重新定义了对人才的理解。公子尚德的那年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