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一对老光棍儿
这世界不疯狂,俩老家伙也没疯。 孩子们疯了。 记忆当中,给爷爷奶奶磕完头就是分糖的,没想到今年不分了。 抢糖。 多刺激啊。 就是最不能抢的,三叔家那对双胞胎小妮,每人都抢到了一大把。 当然,一把就攥着一块糖。 但这并不妨碍两个五岁的小妮——哦,又是一年了嘛,六岁了——知道钱是好东西。 因为哥哥姐姐们听说发压岁钱都疯狂地跳叫起来。 于是这一对双胞胎也跟着兴奋地跳叫起来。 爷爷的高光时刻开始,拈出一张五元大票,在手里抖得哗哗响。 第一个接受压岁钱的,当然是爷爷的宝贝大孙子,仓啦。 嫡长孙接过压岁钱,明显高兴坏了,再次跪下给爷爷磕头拜年。 并说了些祝福爷爷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类的吉祥话。 可把爷爷高兴坏了,大孙子说话可真是中听。 叔和婶子们笑着议论,往年不分压岁钱,也没这些吉祥话,看着钱了,人也会说了。 接下来的孙子孙女们,可就没有大哥那么会说了,不过爷爷高兴,只要磕头拜年就高兴,吉祥话慢慢学。 唯一的例外是英子,硬生生只听了一遍就把大哥那套话给学会了。 爷爷分外高兴。 看孙女的眼神更加地意味深长了。 爷爷得到极大满足,接下来终于轮得到早就急不可耐的奶奶了。 大孙子如法炮制一通吉祥话,把奶奶也乐得见牙不见眼。 其他孙子孙女们依然就会磕头说“奶奶过年过得好哇”。 唯一的例外是英子,那一套吉祥话说得已经极为顺畅了。 奶奶高兴坏了,非得让孙女上炕,说要搂着俺英子。 终于十三个孙子孙女全部拜年完毕,每人拿到了两个五块钱的巨额压岁钱。 接下来,就是三个儿媳妇的表演了。 不是表演给公婆拜年,而是—— 堵在门口防止孩子跑了。 屋里一阵鸡飞狗跳。 三个母亲软硬兼施地哄骗孩子,把钱给要出来。 美其名曰,先给你存着。 存哪儿去了只有天知道。 想夺路而逃的小四儿被先见之明的母亲一把逮住。 三仓比较明智,主动投降把压岁钱上交,希望得到宽大处理,低声跟母亲商量说能不能先预支自己五毛? 母亲含混答应。 老大的压岁钱也上交母亲。 母亲还跟他客气:“你的自己拿着就行,我是怕他们冒冒失失丢了。” 但老大不想搞特殊,老老实实如数上交,美其名曰让母亲给自己存着。 母亲表示十分满意。 其实,大孙子把钱给爷爷的那天晚上,只跟爷爷解释了怎么才能让母亲持续高兴。 没说怎么才能不让父母痛苦。 假设,他不管发了多少钱都悉数交给母亲,对母亲来说当时肯定是莫大的惊喜。 可是惊喜,就是一阵儿的事儿。 不但惊喜不会持续,而且惊喜过后还会把母亲的胃口吊起来。 肯定整天琢磨着老大有没有赚更多啊? 如果惊喜不能持续,就会有小小的失落。 最关键的是,把钱上交了母亲,然后再问她要二百给爷爷,母亲肯定不能拒绝。 但这么一笔巨款拿出去,要说不心疼那是不可能的。 要知道三间瓦房的造价也就是六百块钱而已。 自己家兄弟四个,到现在就守着三间土坯房呢。 二百块钱正好是一间瓦房的价值。 然后年五更发压岁钱,每个孩子一共能拿到十块,当孩子们欢天喜地的时候,母亲知道这钱的来源。 肯定比割肉还心疼。 可是瞒着她呢。 这不是也跟着高兴坏了嘛。 同样就这俩钱,同样的孝敬爷爷奶奶,方式方法不一样,效果天壤之别。 给爷爷奶奶拜年完毕,过年的最高潮到来——出去拜年。 大哥带着弟弟们,每个人兴奋得怦怦乱跳,欢天喜地出门而去,开始给宗族近亲拜年。 女孩是没资格跟着的,她们要自成一波。 现在也就早上五六点钟的样子,天亮还早。 黑漆漆的街上,却早已经人影瞳瞳,熙熙攘攘全是拜年的孩子。 好在裹成一团的鞭炮声一直在持续,而且这年头电光炮居多,一闪一闪的,让街上不时出现亮光。 也有好多打着手电筒的。 也有一边走路一边扔炮仗的。 这一片儿全是姓梁的,该上谁家,不该上谁家,孩子都是熟门熟路。 并不是挨门挨户的拜年,而是先从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老爷爷那里开始拜。 然后顺次是爷爷辈的,叔伯辈的…… 等到这一圈儿拜完回来,天也亮了。 二叔三叔和老歪一直陪着爷爷奶奶继续喝酒,同时接受一波又一波的孩子们拜年。 现在自家孩子回来,标志着孩子们的拜年结束。 轮到他们了。 二叔三叔带着宗族内的假冒伪劣分子老歪,三个人开始出去给长辈拜年。 老歪走在最后,一歪一歪,从生理到心理,天然的猥琐。 男人们转一圈回来,中午已经过去一半。 接下来轮得到娘们儿出场了。 大仓娘带着俩弟媳妇,出去给长辈拜年。 当然,父母开始拜年了,已经完成任务的孩子们已经在街上玩疯了。 几乎每个孩子都穿着新衣服。 每个孩子兜里都揣着五颜六色的糖块。 还有炮仗和火柴。 到处是打闹追逐,各种花样的放炮仗。 嘴里吃着糖块。 吃所谓的好东西吃得滚瓜肚圆,身家达到一年当中最为富有的巅峰,而且今天绝对不会被大人训斥,可以尽情疯玩。 这是孩子们一年一度的狂欢时刻。 梁进仓都要娶妻的人了,当然不会跟这些小屁孩为伍。 来找他一块儿玩的,除了最铁的梁建刚和田富贵,还有好几个差不多年龄的青年。 他们这一伙已经相当稳重了。 沿袭历年来的习惯,大仓跟弟弟们出去拜完年回来,就在爷爷奶奶这里等着。 等建刚和富贵等人拜完年,会来这里寻他。 然后一伙大青年会去大仓家的西屋。 也要泡一壶茶,吃着花生和瓜子,打一会儿扑克,聊天吹牛逼,当然少不了永恒的话题,女人。 建刚和富贵来得积极,后面几个还没来,三个人先在爷爷这里聊天等着。 同时当服务生,伺候一波又一波来拜年的大人。 端茶倒水一类。 有上炕跟爷爷喝两盅的,他们也负责斟酒。 一会儿又来了一大波拜年的。 这里边有俩光棍。 奶奶关切地问他俩,过年吃水饺了没有? 俩人都说吃过了,离得近的本家送过去的。 奶奶又问他们屋里冷不冷? 俩人一个说不冷,另一个说是冷。 说冷的那个叫,外号人称“狗咬”。 因为他小名叫旺儿。 旺,汪也。 狗咬起来不就是这么个声儿嘛。 于是叫狗咬。 奶奶问狗咬:“你没把锅底下多烧点火,把炕烧得热一点?” 狗咬说:“反正一个人,冷点冷点吧,烧什么烧。” 奶奶就教训他:“一个人才更应该烧把火啊,我看你就是懒的。” 指着另一个光棍,叫山鱼的:“他就比你勤快,屋里烧得暖和和的。” 所谓“山鱼”,是因为此光棍面相很像鱼。 而本地人形容一个人说话夸张,嗓门大,往往说这个人比较“山”。 山鱼的嗓门儿特大。 大集体的时候,生产队每天上工,去哪里干什么活儿,都要通知到队员。 山鱼比大喇叭管用。 在街东头一嗓子:“吃了早饭男劳力去东南岭栽地瓜,女的去捣粪。” 西头都能听得清楚。 长得像鱼,嗓门很山,于是叫山鱼。 狗咬跟山鱼在大集体的时候,是四队的饲养员。 当然,山鱼还身兼通讯员。 这年头不是说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通讯基本靠吼嘛。 善于负责吼。 至于还有后边的是不是“那啥基本靠手”,只有他俩自己知道了。 俩人整天在一块儿铡草,喂牲口,形影不离。 喂牲口是副业。 主业是掐架。 因为俩人的脾气都特犟,谁也不服谁,于是每时每刻都掐。 有时候,为了簸箕里的草料多一点少一点都因为不能统一意见而掐半天。 最厉害的是那一次讨论口口相传的三国故事。 山鱼说曹操下江南带领的是八十三万人马。 狗咬说曹操带的是一百万。 因为俩人都住在生产队牲口棚一侧的屋子里嘛,于是一夜一夜的不睡。 就是躺下了还继续为了那十七万人马的差额在掐,谁也说不服谁。 末后去找村里的老师,请老师给个准确数字。 老师给含糊过去了。 俩人都火了,指责老师不爽利,和稀泥。 好长时间见了那老师不说话。 后来大集体解散,牲口分了,生产队的牲口棚废弃。 狗咬自己家还有三间老屋,就搬回去住了。 山鱼啥也没有,就仍然住在牲口棚旁边那一间房子里。 牲口棚就在场院边上嘛,队里的人吃了晚饭,好多人喜欢到牲口棚这里来凑堆,聊天打屁。 这几年各人都忙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山鱼这里来聊天的也少了许多,日渐冷清。 现在听奶奶夸奖他勤快,山鱼解释说:“我也懒得烧炕,就是过年起来早了,屋里太冷,我烧了一捆玉米秸,就不冷了。” 奶奶很生气,教训他俩不能这么不爱惜自己:“这么冷的天儿,把炕烧得热乎乎的,被窝里钻进去睡觉多舒服啊。” 旁边跟他俩一堆儿来的人就打趣说:“对啊,这么冷的天怎么能不烧炕呢?人家那些不烧炕的是有老婆给他暖和被窝来!” 这话触动俩人的伤心处,是啊,光棍苦啊,这么冷的天,连个暖和被窝的也没有。 狗咬禁不住对山鱼说:“要不然咱俩再在一块儿过吧,你给我暖和被窝!” 山鱼连连点头,表示很同意俩人一块儿过算了。 但是后一句把他惹火了:“为什么是我给你暖被窝?你为什么不给我暖被窝?” 狗咬说道:“我也没说不给你暖被窝啊。” 山鱼说道:“你什么时候说给我暖被窝来?” 很明显,俩人又进入状态了。 为了谁负责给谁暖被窝的问题,如果没有别人参与进来,用另一个话题岔开,俩人能掐到年三十。 不得不说,光棍确实太苦了。 梁进仓看着这两个本宗族的光棍,替他俩心酸之余,捏着下巴开始思考一个有点纠结的问题 想解决他俩的问题不难,让他俩都能娶上如花似玉的老婆也不难。 只要自己随便指点一二,不出几年俩人的孩子就能满街跑了——只要这俩老家伙裤裆里的家伙什儿没有因为这些年的闲置而锈住了就行。 难就难在,自己要不要帮他们?公子尚德的那年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