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文网 - 都市小说 - 我的系统不正经在线阅读 - 第六百九十五章老化之秘

第六百九十五章老化之秘

    瓷器的制作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从练泥、制胚、利胚、上彩、施釉,到最后的烧窑。

    一步一步,其实都可以消除水分子的存在。

    釉中水分子多,气泡亦多,釉中水分子少,气泡亦少。

    如果釉中不含水分,釉下可能就没有气泡。

    练泥是一关做好了,泥中气泡就少,水分的蒸发也少。

    调制釉料、彩料,又是一关。

    做不好,入窑烧制之时,其内的水分子就会大肆破坏釉层,使得烧制出来的瓷器,根本就没法看。

    所以,还是要看工艺,任何一道工序做不好,都会产生很坏的结果。

    这是一次意外收获,陈文哲还真没有想到,通过这件秘色瓷,他还能学到一些减少气泡的操作。

    这件秘色瓷内的气泡稀少,主要是生产水平提高,生产工艺得到改进,用于制作瓷器的矿土研磨得更细。

    这样才会使得胎体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结构,更加密实。

    如果覆盖在胎体表面的釉层也加厚,胎泥所含的水分子,在晾晒过程中大部分得以充分挥发,气泡自然会变少。

    但是,也有一些水分子,被密实的胎体裹胁在胎泥深处,仅靠太阳、风吹难以挥发出来。

    在烧制过程前期,也有部分水分子,得以挣脱瓷胎的约束,成功逃逸挥发。

    但是,还有部分盘结在胎体深处的水分子,在达到一定温度后,才被逐步升高的温度驱赶。

    这一部分水分子会分解成气体,从胎体中逃逸出来。

    这时,覆盖在胎体表面的釉液,已经完全溶为粘性很强的粘液状包裹体,紧紧地包裹在胎体表面。

    从胎体中逃逸出来被分解为气体的水分子,因为无力挣脱粘液状包裹体的约束,最终成为粘液状包裹体的俘虏,而悬浮于胎体和釉层中间。

    当瓷器烧成冷却以后,这些气体状水分子,便以圆形晶亮的空心球形状,保存在于胎体和釉面之间。

    这种如珍珠一般,存在于釉中的空心状球形物,就是我们所说的釉中“气泡”。

    它们经历了高温的洗礼,以无色的球状体形态而存在。

    没有釉下颜色映衬,它们会以亮晶晶的球状无色气泡体存在。

    有釉下青花映衬,它们就变成亮晶晶的球状蓝绿色气泡而存在。

    看着眼前的秘色瓷莲花碗,陈文哲的脸上露出一丝欣喜。

    这种保存完好,没有见过世面的瓷器,实在是太少见了。

    所以,它虽然有着足够的老化痕迹,但是内部气泡的老化、衰败,甚至是死亡过程,都可以展现在陈文哲的面前。

    虽然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但是在隋侯之珠的帮助之下,他可以快进这一过程,让他看到里面气泡的死亡过程。

    对,这些气泡不可能一直存在,它们也是会破败死亡的,这其实就是瓷器的老化过程。

    原来,陈文哲可没法清晰的看到这一点,而现在,他不止是清晰的看到了,还了解了个透彻。

    瓷器釉中气泡,是怎样死亡的?

    瓷器釉中气泡,又为什么会死亡?

    这和瓷器烧制成型以后的使用、流传和保存状态,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对瓷器气泡的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通常情况下,瓷器釉中的气泡,有大中小之分。

    大气泡的大小,又受到釉层厚度的制约。

    一般来说,整体而言,釉层厚,气泡就大,釉层薄,气泡就小。

    而那些自然死亡的气泡,都是圆形气泡顶部,接近釉面的大气泡。

    因为瓷器釉面开片,被片线穿越而死亡的气泡,则大中小都有。

    然辩证法认为,物质总是处于运动和变化状态之中。

    用矿物质烧制而成的瓷器,也不例外。

    这种运动和变化,又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的影响。

    刚烧造成器的瓷器,釉面的分子结构,处于活跃期。

    分子活动产生的能量,聚集在釉面,会发出一种很刺眼的光。

    我们把这种光称为“贼光”,常听人说某件器物火气太重,这个“火气”,指的就是这种“贼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器变成老器。

    器物釉面活跃的分子逃逸出去,带走了部分能量,使釉面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完成了新的组合。

    这时,由烧造成器时的活跃状态,变为稳定状态,这是内因的作用。

    温柔的阳光照射、如丝轻风的吹拂,人类手指的盘磨等等,使接近釉面的大气泡顶部,逐渐被磨破。

    原来处于真空状态的气泡内部,出现了肉眼难以观察到的“漏气”现象。

    空气带着尘埃进入气泡,悬浮在气泡内。

    原来晶亮的气泡,变得浑浊起来。

    那种刺眼的“贼光”,逐步减弱。

    进入雨季,干燥的空气被湿润,体积原本很细微,很轻的尘埃也被润湿。

    悬浮的空气,再也无力承受尘埃的重量,它们坠落到气泡底部沉积下来。

    于是,浑浊的气泡被生活尘埃“染”成黄色、赭红色、灰色或黑褐色。

    这便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这时候,气泡已经完成了死亡的初始阶段。

    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气泡顶部的破口逐步变大,成为一条线、再扩展为十字形,完成了气泡死亡的中级阶段。

    以后,圆形小孔进一步变成大孔,最后成为一个圆形的坑,完成了气泡死亡的全过程。

    在气泡死亡的过程中,刺眼的贼光完全消失,釉面变得温润、柔和。爱阅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老化”和有了“包浆”。

    观察分析这些古瓷死亡气泡的分布和变化,可以得到一些气泡死亡的基本规律。

    年代越久远,釉中死亡气泡的分布越密集;

    年代越久远,死亡气泡顶部破裂出现“一”字形或“十”字形线条的越多;

    宋代以上的古瓷的死亡气泡,基本上已经破裂为一个圆形坑,坑内还沉积着很多生活垃圾。

    但是这一件,却因为密封的太好,技术也很不错,它的釉层表面,这种破裂的圆形坑并不多。

    有,不多,这正好表示出老化程度,而又没有大面积的破坏这件瓷器的美感。

    要不然,瓷器表面变得坑坑洼洼,那么美的一层春水,不是就看不到了?疯神狂想的我的系统不正经